民间异事

欢迎来到民间异事论坛,群员们快快注册会员吧!加入会员机会多多,加入后不要发有辱他人的帖子,发表淫秽图片帖子等,不然一律封号并踢出上下策等群,一经踢出永不接收,还望兄弟们不要为难我啊! (道一)发。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民间异事

欢迎来到民间异事论坛,群员们快快注册会员吧!加入会员机会多多,加入后不要发有辱他人的帖子,发表淫秽图片帖子等,不然一律封号并踢出上下策等群,一经踢出永不接收,还望兄弟们不要为难我啊! (道一)发。

民间异事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民间异事

民间异事讨论论坛,上下策百度贴吧论坛。

登录

找回我的密码

相册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

关键词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历 日历

最新主题

» 性命担保发生在宜昌的鬼事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三 十一月 06, 2013 8:28 pm 由 冰枫

» 【测试】你和鬼鬼的交谈能力,不信勿进。~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二 五月 07, 2013 3:10 pm 由 加勒比海盗

» 绝对真实的故事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7:17 pm 由 鬼后

» 鄂州初中生离奇死亡,在家中上吊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7:08 pm 由 鬼后

» 驱邪小窍门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7:02 pm 由 鬼后

» 最难的是抓住实质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3:52 am 由 鬼后

» 有了掌声并不一定成功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3:50 am 由 鬼后

» 2012最牛高考作文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3:45 am 由 鬼后

» 张国荣生前最后通话曝光 让经纪人赴自杀酒店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周一 三月 25, 2013 3:13 am 由 鬼后

本月最活跃发帖人

No user

本周最活跃发帖人

No user

有谁在线?

总计有24位用户在线:: 0位注册用户, 0位隐身和 24位游客


用户同时在线最高记录是66人在周五 十一月 15, 2024 4:03 pm

统计

我们的会员们总共发布了208个帖子 在163个主题中

论坛共有90位注册会员

最新注册的会员是 asyljy

合作伙伴

上下策幽灵小组 盗墓摸金校尉

RSS


Yahoo! 
MSN 
AOL 
Netvibes 
Bloglines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道一
    道一
    论坛熟手
    论坛熟手


    VIP勋章 : 首席元老
    帖子数 : 61
    刀币 : 10732
    威望 : 0
    注册日期 : 12-07-22
    年龄 : 33

    族谱
    家族: 荆棘花
    经验值: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Left_bar_bleue100/1000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_bar_bleue  (100/1000)
    魅力值: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Left_bar_bleue160/1000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_bar_bleue  (160/1000)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帖子 由 道一 周日 七月 29, 2012 1:56 pm

    烟筒山的传说

    觉昌安、塔克世父子埋葬了父亲福满的尸骨以后,靠打猎、挖参、采松子等为生。慢慢的,塔克世也长大了,就在兴隆店一家大财主家做长工。
    在这个财主家,还有一个长工,叫王杲。两人经常在一起干活,处的非常近便。每天都要一起起早去烟筒山砍柴或者割草。每去,都看见山顶上有两位白须银发仙骨神态非凡的老翁在一块大方石上下棋。见他俩人来了,两位仙人都褰褰身,点点头,微微一笑。然后,专心下棋。
    一天,塔克世有病了,王杲独自上山,见两位仙人仍在对棋。对王杲的到来,却视而不见,傍若无人。
    王杲,因为两位仙人无礼,瞧不起自己非常不高兴。回来后,晚上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明天早晨再去,可以问一问”。
    第二天早晨,王杲又独自上山割草,见两位仙人对棋,仍不理睬。就上前深施一礼,说:“吾与塔克世,同为人奴,何不理予?”仙人答曰:“世龙相也,尔草民耳”。说完,飘然不见。王杲十分惊疑。
    晚上,回到家,又告诉妻子:“仙人说,塔克世龙相,吾草民。将来,塔克世的后代一定是一朝人王地主。你愿让咱们的子孙也占点光吗”?妻子曰:“愿,何以借助”。王杲曰:“嫁女与耳”。其先,妻因塔克世太穷,略有难色。后经王杲多方劝说,其妻方点头默许。
    后来,王杲之女厄墨乞嫁塔克世,身怀有孕。怀十三个月乃生,时嘉靖三十八年(1559),产一男儿。生时,室内红光缭绕普照,香气四溢,取名努尔哈赤。他就是后金国开国皇帝清太祖高皇帝。
    烟筒山棋盘石至今尤在。
    (根据原伪满陵甲何长清及一些民间老人传说改编)


    大青狗的传说与清永陵内崇犬的象征

    传说,努尔哈赤十岁(明隆庆二年,1568)生母喜塔拉氏厄墨乞就去世了。继母纳塔氏待他很不好,遭受虐待。青少年时期,家道衰败,生活艰难,依靠采松子、挖人参、刨药材贩卖为生。经常出入抚顺、叆阳、宽甸、清河马市与明互市,交际很广。另外,他勤奋好学,懂得蒙、汉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久,他又离开家乡,投到辽阳李总兵麾下当差。李总兵让他专门喂马、喂狗和伺俸小妾梨花。
    李总兵有两匹良马宝驹,大青马日行千里,二青马日行八百,还有一只非常听话的猎狗大青。努尔哈赤每天精心喂养大青马、二青马、大青狗,还经常给两匹马梳梳毛、挠挠痒,斗一斗大青狗,拍拍他的脑门。大青马、二青马见了他总是咴咴直叫,又嗅又拱。大青狗见了,更是又亲又打滚,非常亲热。努尔哈赤一走,大青狗总是跟在后边。总兵不在眼前,与梨花两人可以纵情嘻笑耍闹,有时还要亲热亲热。由于他干活勤快,又有眼力劲,很讨李总兵和梨花喜欢。
    有一天晚上,努尔哈赤给李总兵洗脚,看见他脚心有三颗痦子,就问:“老爷,您脚心怎么长了三颗黑痦子呢?”李总兵听了,哈哈大笑,捋着胡须很得意的说:“这叫三星照命,顶上天星辰下界,要成就大事业。我就是凭着这三颗痦子做大官呢。你就不行了,无智草民啊。”努尔哈赤听了,说:“我脚心还长了七颗红痦子呢,不是还得侍候老爷吗?”李总兵听了一惊,说:“真的吗?快脱下鞋来给我看看。”努尔哈赤脱下鞋袜给李总兵和梨花看,李总兵看了,忙说:“好,好,好。”洗完脚,让努尔哈赤回屋睡觉去了。
    努尔哈赤走了以后,李总兵笑着对梨花说:“前几天,皇帝下了道圣旨,说钦天监夜观星相,在辽东地区天空紫薇星出现,五彩光普照,应混龙出世,要夺天下,让我限期捉拿送京。这几天正愁无处寻找,谁知就在眼前。努尔哈赤脚心有七颗红痦子,这叫脚踏七星,贵不可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天一早,我就派人捉拿,亲自押送进京请赏。”
    梨花听了,非常着急,好歹伺侯李总兵睡着了。她悄悄走到努尔哈赤房里,推醒努尔哈赤,告诉了李总兵要抓他送京请赏的事。经过一番商议,两人一起逃走。努尔哈赤说:“这次逃出去,你就是我的人了,如果以后我真的做了皇帝,就封你做皇后正宫娘娘。”他们偷偷的来到马棚,牵出大青马和二青马。出了花园后门,努尔哈赤骑上大青马和二青马。出了花园后门,努尔哈赤骑上大青马,梨花上了二青马,快马加鞭,飞逃而去。大青狗也紧随其后,狂奔飞驰。
    李总兵一觉醒来,一摸身边无人,睁眼一看,梨花不见了。急忙喊人去找。回报说梨花夫人和努尔哈赤、大青马、二青马、大青狗都不见了。李总兵说:“一定是逃跑了,赶快集合人马追赶。”
    努尔哈赤与梨花跑着跑着,天已放亮。看看前面一个大烂泥坑,努尔哈赤双腿一夹,猛加一鞭,大青马一跃而过。可是,二青马没越过陷进了泥潭里。努尔哈赤下马,把梨花拽上岸来,二人弄了半天,怎么也没把二青马拽上来。这时,看见后边尘土飞扬,听到喊声连天,知道李总兵的追兵赶上来了。二人只好合乘一马,带领大青狗又跑。
    大青马跑了一夜,又二人同骑,渐渐的慢了下来。李总兵的追兵也越来越近,双方已能互相看到了。梨花说:“大青马驼着咱们两个人,跑的太慢,这样会被他们抓住的。让我下去,你一个人骑马逃出去吧。”努尔哈赤说:“不行,我不能舍弃你。”梨花说:“那我们俩都完了。不如舍弃我,你逃出去。将来得帝之日,不要忘了我就行了。”说完,猛劲一挣。努尔哈赤猝不及防,急忙拽了一把,没有拽住,梨花栽下马来。这时,追兵已到近前,努尔哈赤无能再救,梨花被捉,送回总兵府。努尔哈赤只身催马急奔,大青狗尾随不舍。跑啊,跑啊,钻进了一片大苇塘。在越过一个水泡子时,马失前蹄,大青马进了烂泥塘。大青马劳累过度,怎么也爬不出来了,连累带憋死去了。努尔哈赤也摔昏了,大青狗把他拽出了烂泥塘,拽到一个芦苇密集的地方藏了起来。
    李总兵带兵赶到苇塘边,派兵到苇塘找了一会,没有找到,就放起了大火,想把努尔哈赤烧死。乌烟滚滚,火势熊熊,很快烧到了努尔哈赤身傍。大青狗先是左扑右滚,由于火势越来越猛,无济无事,他就跳进烂泥塘,滚了一身泥水,跑上岸,在努尔哈赤身傍转圈打滚灭火。这样往反数百次,火也灭了,它也累死了。
    大火一过,被烧死的野兽的气味召来了一大群乌鸦,落在努尔哈赤和大青马、大青狗的身上。李总兵及追兵一看,一片荒野被烧成焦土,天空乌鸦成群结队,此起彼伏,哇哇直叫,似乌云一般,遮住了太阳,互相争食烧死的野兽。他们心想,努尔哈赤一定被烧死了,现在乌鸦也正在啄食他的尸体呢。看看无所发现,也就收兵回府了。
    努尔哈赤醒来,借着夕阳,看看周围火烧的残景和满身泥水累死身傍的大青狗,又看看累死烂泥塘的大青马和漫天哇哇叫的乌鸦,明白了发生的一切,不觉黯然泪下。他跪在地上,对天起誓说:“大青狗啊,大青马、二青马啊,神鸟乌鸦,是你们救了我。梨花夫人,你的大恩大德,天高地厚,我努尔哈赤永世难忘。有着一日,我登基做皇帝之时,一定教我的子孙世世代代纪念你们,永世相传。”说完,叩了三个响头,起来回到了老家赫图阿拉城。
    李总兵回到总兵府,严刑拷打梨花夫人,把她的衣服都扒光了。拷问了一气,累了,就回屋休息了。梨花乘其无人,挣开绳索,上吊死了。
    后来努尔哈赤打败了明王朝,当了皇帝,开创了大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满族故乡和一些满族集居的地方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大青马救驾、乌鸦救驾、大青狗救驾和歪里妈妈(梨花夫人)的故事。满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吃狗肉、不带狗皮帽子;如有的吃了狗肉,不准拜见祖先,或者喝面碱水洗了肠子才准回家拜见祖先;在宫庭院内和满族院内都要竖索罗杆子,逢年过节,都要在索罗杆子上锡斗里装上米、肉,让乌鸦来进食,不准打乌鸦等习俗。在宫庭里和满族人家要供歪里妈妈偶像,因梨花夫人死时没穿衣服,一般满族人家都供在门后,过年祭祀时不点灯,叫背灯祭。在葬努尔哈赤的清福陵还设有大青马、二青马的石像生等等。
    在清永陵内,表现尊犬、崇犬的象征有二处。一处,在启运门东山墙外侧歇山坡遮当处,有一幅沥粉素描壁画,长约1.2米,高约0.8米,一条腾云驾雾的行龙,由北向南奔腾,龙身上驼着一条奔驰的大青狗,狗奔跑回头而望,栩栩如生。这种将大青狗置龙身之上的作法可谓崇犬致极,绝无仅有(1982年大修时发现)。另一处是四碑亭石劵门左右两块角柱石正面的浮雕坐龙,龙首、龙须、龙鳞、龙身,龙爪却似犬爪。前爪,一爪触地,一爪上举,托耍火珠,臀部坐地,好似一条坐地戏耍火珠的犬,非常逼真。图中上部火焰、祥云缭绕;下部有陡峭的山石,石上还生出几棵参花。这是将犬龙化了的崇犬象征。


    解密清朝兴衰的风水龙脉

      景祖显祖缘何迁出又迁回?
      在永陵的历史上,有一段清朝其他任何陵寝都没有的特殊经历,那就是景显二祖及其皇后从永陵迁出34年后,又再度迁回了永陵。二祖为什么要迁出永陵?
      满族一向有崇敬祖先的优良传统。天命七年(1622年)初,努尔哈赤攻取了辽阳以后,以辽阳城大且破旧,不易防守为由,废弃不用,另在辽阳城东五里的太子河畔营建新都,定位国都,命名“东京”。迁都东京后,为了祭祀方便,努尔哈赤在东京城北四里的杨鲁山营建了新的山陵,因邻近东京,故称东京陵。
      山陵建成后,天命九年(1624)四月初一日,努尔哈赤派族弟前往褐图阿拉展拜祭祖陵,并将葬在那里的先祖,后妃们迁到了新建成的东京陵。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又敕封杨鲁山为“积庆山”,岁时以祭,长年不辍。
    清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这里葬着清王朝的六位祖先。
      与沈阳市境内的昭陵、福陵统称为关外三陵。
      时隔34年后,为什么将景、显二祖又迁回了清永陵呢?其实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十六日,以议政大臣鳌拜为首的一些大臣上书顺治帝说:“兴京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自克取辽阳后迁至东京,原以便展谒,申祭飨也。今据钦天监地理官奏称,兴京皇陵风水实系第一福地。请仍迁景祖、显祖陵于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陵旁、庶与风水有合等语。夫果旺气所钟,福祥攸萃,宜如所请,将各陵界内坟墓、房屋俱应迁移。被圈地亩应交户部拨补。”顺治帝福临认为整拜的这个建议不可行。他在奏章上批阅说:”东京二陵自大祖、太宗时择吉恭迁,安奉已久,展谒致祭,孝慕可申。今以地理之言,又议迁移,恐未合理。况本朝诞膺天眷,国运昌隆。移陵东京之后,肇基一统,垂裕万年。言平福地允惟至善。至于周围界内臣民坟墓安集已久,议令改迁,亦属未协。其另议以闻。”福临否定了鳌拜的建议。但过了一段时间,鳌拜等人又旧话重提,再次建议迁回二祖,他们的理由是“陵寝风水所在,今议将东京二祖陵迁附兴京,于理为协。”。这次福临没有提出反对意见,采纳了这个建议。于顺治十五年九月初八日将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迁回兴京陵。随二祖一同迁走的还有武功郡王礼敦、恪恭贝勒塔察篇古。
      鳌拜等人两次上书将二祖迁回永陵,提出的理由都是认为永陵实乃第一福地。那究竟永陵的风水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葬书》曰:“土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莺,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
      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西北一公里处,龙祖为长白山,龙祖从东北转北再转东南逶迤而行,一路绵延上百公里,层层簇拥,。永陵龙前呼后拥,龙行有如巨浪蜂拥,气势非凡,到头开肩展开金水连珠帐,左右二缠护龙护送到头。穴星为巨门星体,穴星正顶下脉,到山脚现孩儿脑,开口吐唇,左右龙虎均称,结为巨龙含珠之穴。永陵之龙,形势俱佳,具万乘之尊之势。再加上波光潋滟的苏子河、草他河如同两条银色飘带,镶嵌于陵区。四周群山朝拱,众水朝宗,前方若百官朝揖。左边青龙蜿蜒,右边凤山翔舞。穴前明堂开阔宽平,天门开而地户闭;外山包裹密如城垣,四周秀峰罗列。午方烟筒山,巍峨而雄伟。寅方天马星秀,禄马贵人方秀砂耸起。清顺治朝钦天监杜如予评为"天下第一福地",风水绝佳。
      更加神奇的是,“青龙,白虎,近案”这些山距永陵都是12里。位于后方的坐山有12个山头,陵宫恰好位于其中。前方的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12里。12这个数字象征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12相吻合。玄而又玄的是永陵后山有十二星峰中,中间三个星峰最高,此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之鼎盛正相对应。嘉庆以后,清朝逐渐衰落;最后一个星峰隐约难见,几乎不能称其为峰,第十二个皇帝溥仪成了末代皇帝、亡国之君。
      这一切,是纯粹的巧合,还是风水真的如此不可思议?传说中的神圣性与风水地势中的神秘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个绝妙的地形非人间风水师所能及,或许真的是一种天意。


    清朝发迹的风水传说




    清朝发迹的风水传说——清永陵
    九牧林医家导读:博主曾有幸于在2004年12月份,组团到辽宁等地考察,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在沈阳、抚顺等地,到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镇参观考察游览。那时,刚巧在五个月前的7月1日,清永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博主就清朝发迹的风水与传说,整理与朋友们共欣赏。
    一、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
    清永陵位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座落在永陵镇西北一公里之启运山南麓。陵寝依山面水,四周群山拱卫,众水朝宗,山环水抱,风景壮观,交通方便,气候宜人。
    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初盛京三陵之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兴京陵为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和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顺治五年清世祖福临追封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并追封礼敦为武功郡王,塔察篇古为恪恭贝勒。
    永陵古建筑群由下马碑、前院、方城、宝城、省牲所等部分组成。陵寝总占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陵前有八百多米笔直的参拜道。参拜道的南端东西两侧,及参拜道的北端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石碑。陵寝建筑,黄瓦红墙,琉璃瓦顶。形制简陋、朴实无华。陵山、享殿、方城门皆冠名“启运”以示满族发祥于此,清朝肇基于此。前院内并列四皇帝,四皇后圣德神功碑楼是清帝陵寝中的特例。小木作硬山式正红门别具满族特色。碑楼“坐龙”石刻为清帝王陵中仅见。君臣一陵、四帝后聚葬亦为中国帝王陵葬制中所罕有。建筑早、规模小、墓主多、辈分高、形制简、特色浓是清永陵的主要特征。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满族艺术风格。
    记得好象是《地理原真》书上,有句这样的话:“自古以来,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清雅之地。”
    概观中国历史,王朝更替之际多有风水逸话伴之先后,而出现在“真命天子”左右的“王气”或“天子之气”更是频出不穷,王朝的正统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这种“天命”观念所支撑的。
    当年秦始皇深谋远虑,得知五百年后金陵之地将出现“天子之气”,于是掘山断脉,以扑灭该地所孕育的山川灵气;刘伯温望天相,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新王朝的创建是以否定旧王朝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需要暂时割断历史的连续性,而连续性的断绝又代表了新王朝正统性的丧失。于是,为了确定正统,重新建构历史合理性便成为当务之急。这个合理性就是所谓的“天命”标志——“天子之气”,亦即风水。
    当年被汉人们称为异族王朝的清朝,当然不会忘记援用风水说和天命说来主张其正统地位,也许正因为是异族,就更需要强调它在中国王朝谱系中的历史连续性。主张这种天命说的风水故事,主要靠传说和故事的形式流传于民间,而在正史《清史稿》中却几乎不见其踪影。口头传承有时会转化为文字记录,并作为王朝历史的一部分被人们传播,被人们所记忆。而当这个记忆被引申到政治场域时,它便会由“多声道”切换为“特权化了的被控制的记忆”。
    在与风水相关的这种历史记忆,不是在生活实践的场域,而是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中被唤起的,在这种情境下,风水从以往的“迷信”话语中解放出来,扮演着一个创造“传统文化”的助手角色。而对满族而言,“传统文化”始终伴随着征服王朝的历史性特征。
    今天,我们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历史记忆就被人们重新唤醒,无形的记忆变成了具体有形的“神树”或赫图阿拉城的宫殿,而“风水宝地”,如今也成了满族认同的依据之一。
    二、清永陵神树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当政的时候,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辽东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他怕混龙出世自己皇位被篡,就从南方找来一个风水先生到东北破除100条龙脉。他带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走东沟,串西岗,发现龙脉,就在龙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沟,意思是割了龙首,或在龙头上压个小庙,以表示镇住了龙气。就这样,他们一连破了99道龙脉。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他想,既然是悬龙,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谁也葬不上,就成不了混龙,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
    恰在此时,努尔哈赤祖先在长白山被其他部落打败,于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父亲的尸骨,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天,他来到苏子河畔,烟囱山下,见天色已晚,就住进附近一个小店。可是,店主人见他身背骨灰匣,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店。无奈,他只好背着父亲的骨灰匣走出小店,来到龙岗山脚下,见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匣放在上面,准备次日来取,然后回客店住下。
    第二天,他来取骨灰匣想继续走路,可是却怎么拿也拿不下来,越使劲越往里长。一着急,他急忙借来一把斧子,想把树杈劈开,可是一斧子下去,大榆树竟流出几滴血来。他赶紧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来到这里,看了看大榆树,又看了看周围的山形地势说:“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前有呼兰哈达(烟囱山)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有12个山包,你家里将有12代皇帝可作,天意不可违,你就把尸骨葬在这里吧。”原来,那条“悬龙”正盘在这棵大榆树上,被努尔哈赤的祖先给压中了。
    努尔哈赤的祖父葬好骨灰匣,就回到长白山,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后来,努尔哈赤以父祖被害为由,发布“七大恨”起兵,他东征西讨,真的打败了明朝,做了清王朝开国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真龙天子。
    此题材的民间故事,广泛流传于辽宁省新宾地区,上述故事不但导游给我们讲解,考证抚顺市社会科学院新宾满族研究所编《新宾旅游景点导游词》上记得非常详尽。
    民间流传更多的故事版本,背尸骨占风水的主人公,并非努尔哈赤祖父,而是努尔哈赤本人。
    我们听了,也作了考证,注意到故事主人公虽说祖父,但没有出现具体名字,整个叙述是围绕着努尔哈赤展开的。这说明,该传说的记忆核心不是“祖父”,而是“努尔哈赤”。
    故事龙岗山,就位于清永陵后面的启运山,从远处望去,确实可见蜿蜒起伏的12个山头。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长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李敦、叔父塔察篇古。
    据说,1599年(万历26年)陵墓建成之初只葬有福满一人的遗骨,其它都是1659年(顺治15年)从辽阳东京陵迁来的。从这点看,故事版本更接近于“史实”。而民间流传的努尔哈赤葬父之说,虽不符合史实,但与前者相比,在百姓中流传更为广泛。
    《新宾旅游景点导游词》是随着旅游开发工作的展开,于1999年编写而成的,其内容多取自当地的民间传说。也许是编者在采集故事的过程中发现了上述事实而加以修改的。例如,在沈秀清、张德玉主编《满族民间故事选》中的“神树”故事中,葬父于悬龙之上的主人公就是小罕子(努尔哈赤的爱称),在参观考察中,收集到的几个故事版本,也具有同样内容。
    1779年(乾隆43年)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曾经将这棵榆树封为神树,并写下《神树赋》一篇。乾隆御笔《神树赋》石碑现保存在永陵的西配殿内。如果说在此碑文之前,关于榆树盘悬龙、努尔哈赤占风水的故事只是以口头形式传承下来的口碑记忆的话,那么乾隆御笔碑文的出现便意味着口碑记忆到文字记忆的转化,或者是从民俗记忆到权力支配者记忆的转化,同时它也代表了口头记忆变成历史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清朝带来12位皇帝的这棵“神树”曾经是清朝自身的一个象征。据传,1863年枝繁叶茂的大“神树”被大风连根拔掉,巨大的树枝将永陵启运殿的屋顶都压坏了。紫禁城的同治皇帝感到此事不吉利,为了保住清朝的“气数”,他急忙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用木敦子撑住神树。然而,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神树的“天根”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天意,连根烂掉了。若干年之后,神树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名曰“配榆”。人们原以为这棵配榆会给清朝带来新的生机,而正如风水师所预言的那样,这棵小树也渐渐地枯萎,大清帝国到了第12代便谢下了那长长的历史帷幕。
    半个多世纪以后,“神树” 再次被吹入了生命的气息,曾经被人遗忘的永陵重新开始受世人的瞩目。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下展开的辛亥革命,将满族等同于清王朝,满族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逐步好转,文革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1985年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于辽宁省新宾县诞生了。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制定了大规模的旅游开发计划,当时利用的主要是包括永陵、赫图阿拉城(1616年努尔哈赤为后金所建的都城)在内的清前史资源。永陵文物管理所“为了满足广大满族人民的愿望”,在启运殿又栽了一棵榆树,名曰“瑞榆”。
    如果说“神树”曾经是清朝命运的象征的话,那么这棵新的“瑞榆”便可谓是当代满族命运的象征了,如今,它正亭亭玉立地在矗立在永陵启运殿的后山坡之上。
    清永陵于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永陵和赫图阿拉城的风水
    努尔哈赤(或其祖父)授天意将先祖遗骨葬于永陵,从风水角度来看,永陵自然是一个山青水秀,“王气葱郁”的吉壤。
    精通风水的同行朋友说,这里左有青龙之首,右有白虎之尾,前方是龙山(烟囱山),这些山距永陵都是12里。位于后方的坐山有12个山头,陵宫恰好位于其中。前方的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12里。12这个数字象征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12相吻合。
    清永陵前方有朝山——鸡鸣山(又称凤凰山),玉带河宛如一条玉带缠绕永陵,二道河、错草河、苏子河三条河流形成“三水入库”(“库”意为“墓”)之势。
    朋友不无感慨地说:“这个绝妙的地形非人间风水师所能及,此乃天意啊!”
    传说中的神圣性与风水地势中的神秘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努尔哈赤当年建立后金政权时,首先设都城于赫图阿拉,故此地又称后金第一都。据民间传说,努尔哈赤最初在离赫图阿拉几公里远的费阿拉城建了一座城堡,但是在那里每天都发生一些不顺心的事,努尔哈赤找来一位风水先生,问其缘由。风水先生道:“罕王爷,您每天仔细听听,看有没有鸡叫声,如果有,那便是您应该去的地方。”
    一天早上,从鸡冠山的北边果然传来了响彻云霄的鸡鸣声,努尔哈赤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话,带着家人和官兵到达此地,重新修建都城,此地即赫图阿拉城。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周围其它女真部落,并于1616年创建了后金政权。
    关于赫图阿拉的好风水还有另一个传说。
    有一天,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到赫图阿拉的一个村民家借宿,恰巧有两个道士也在那里。道士们对主人的盛情款待感激不尽,便向他们道出了一个秘密:“此乃非寻常之地。城北两个莲花池为神龙二目,八月十五莲花盛开之时,你可将祖先遗骨掷于莲花之上,花瓣即会闭合,如此,你的后人便会成为天下之王。”塔克世听罢此言,赶在那个村民之前将自己祖先遗骨投掷于莲花之上。只见满池的莲花含羞般地收起那鲜美的花瓣。村民来迟了一步,就这样,好风水被塔克世抢走了。努尔哈赤后来成为后金国的大汗,就是因为其父塔克世占了好风水。
    后金第一都——赫图阿拉城的选址,是风水先生所预言的结果,清朝之前身后金国创建的必然性也由风水得到了证实。于是,清王朝的正统性在赫图阿拉城又一次找到了有力的依据。关于努尔哈赤祖先遗骨埋葬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而在此重要的是这些传说所具有的隐喻性效果。
    风水先生提到的“神龙二目”(两潭荷花池)于日俄战争期间遭到俄军大炮的轰击,导致莲花池决堤,池水流出城外。1999年“恢复”赫图阿拉城时,首先恢复了“神龙二目”,以确保赫图阿拉的好风水。
    四、赫图阿拉城内的“神龙二目”
    饶有兴趣的是,赫图阿拉城的复原工程自始至终有一位风水先生参与其中。手拿堪舆古籍和罗盘,在建筑工地上四处奔忙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赫图阿拉城原来是一个普通村庄,村子里原来有81座大小庙祠分散于村庄各个角落。施工开始后,全村居民搬迁异地,整个村庄一夜间被夷为平地,这些庙自然也不能幸免。据说,此后,工地上经常发生事故,比如,卡车出故障、经常有很多人出现头晕目眩现象等等。风水先生认为这是原来住在庙里的胡仙(狐狸)、黄仙(黄鼠狼)、长仙(蛇)、蟒仙等在作祟,于是,经头领批准,在城内一个角落修建了一座 “万神庙”,以便安置那些无家可归、四处游荡的神灵。
    赫图阿拉城是新宾满族自治县利用满族的历史和文化开发旅游的重要一环。民俗知识在“传统文化”名义下开展的旅游开发中,获得了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风水实践由日常的生活实践转为创造传统文化的实践,通常被禁止的各种“迷信活动”在这个特殊的空间获得了合法性。
    由此可见,标榜“传统文化”的观光地,有时是允许暂时脱离国家意识形态的非日常空间。
    五、風水力量种种
    长白山为东北最高的山脉,龙气旺盛。中国历史上的金朝、清朝就是兴发于这里。清永陵为长白山来龙,一路绵延上百公里,层层簇拥,最后在苏子河畔形成一个有十二个山包,长约数公里的龙脉,在龙脉的东部结一龙穴宝地。努尔哈赤的祖坟清永陵就位于这里。
    永陵背靠启运山,前朝烟筒山,左边青龙蜿蜒,右边凤山翔舞,堂局苏子河如玉带环抱,清顺治朝钦天监杜如予评为“天下第一福地”,风水绝佳。
    在考察参观中,有幸与风水师同行,结合工作人员解说,了解和目睹清永陵启运山龙脉,从西部的龙头到东部的龙尾大大小小的山峰总共12座,与清朝有12帝相吻合。这里左有青龙之首,右有白虎之尾,前方是龙山(烟囱山),这些山距永陵都是12里。位于后方的坐山有12个山头,陵宫恰好位于其中。前方的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12里。12这个数字象征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12相吻合。
    清永陵前方有朝山——鸡鸣山(又称凤凰山),玉带河宛如一条玉带缠绕永陵,二道河、错草河、苏子河三条河流形成“三水入库”(“库”意为“墓”)之势。令人不无感慨地说:“这个绝妙的地形非人间风水师所能及,此乃天意啊!”
    在风水界有种说法,人死后一旦火化,就没什么风水灵力了。通过清永陵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火化后的骨灰,还是有很大的风水力量的,不可轻视。
    关于神树,乾隆皇帝曾有题词。该神树后来于同治二年七月十三日,被一场暴风骤雨刮倒。后人就在原神树的位置新栽榆树一棵。
    后人把这些加以形象的说明,说山峰高的对应的皇帝在位时间就长,山峰低的对应的皇帝在位时间就短,山头高低代表了各代的兴旺程度,回顾清朝历史,居然一一对应。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冥冥宇宙之中的一种无形的必然,请诸位朋友评说。
    今天,满族被定位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成员之一。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风盛行之际,很少有过关于何为满族传统文化的真正讨论。
    不管其构成如何复杂,清朝作为“异族王朝” 装点了中国帝国史的最后一个篇章,这个“异族”指的当然是“满族”。对于将自身认同诉诸于王朝历史的满族而言,他们的传统文化恰恰是他们的“源自历史的文化”。而对于地方政府和满族精英而言,再现辉煌的王朝史可能比恢复正在消失(经常是不得不在地下活动)的萨满教要重要得多。
    其实,从某种意义说,满族已超越“少数民族”的框架,作为清王朝谱系承继者的身份出现,而王朝的正统性,就是意味着满族谱系的正统性,天命说与风水说,作为其有效依据深深地刻印在满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清朝宫殿风水益战事毁内院图

    后金兴建的皇宫,遵循着一种“一殿居正中,十亭分左右”的建筑布局。“十亭”就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和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篮、镶蓝“八旗亭”,统称“十王亭”。这种布局,在中外古今帝王宫殿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是当时以满族为体的八旗组织政体在渗透五行学问的宫殿建筑文化上的生动体现,也是沈阳故宫中满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
    “十王亭”并不只是一种表明政权关系的摆设,还有着自己的实用功能。清太宗时期,八旗的办事机构就分别设在各期亭中。如果说大政殿是整个国家的“衙门”,那么八旗亭便是各旗的衙门。在大政殿举行大型庆典和筵宴时,八旗官员都要在自己所属的旗亭前列坐,参加典礼或宴会。因为这两项在陪都盛京进行的特殊礼仪,八旗亭成了沈阳故宫建筑中唯一在清入关前后都连续使用的地方。
    清朝入关以后,按照朝廷礼仪,到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陪都盛京(公元1634年,未了沈阳建筑的胸围和国运的昌盛,皇太极下令改沈阳为“谋克敦”,汉语意思是兴盛的意思。所以沈阳又被称为“盛京”)官员也要象入关前一样,来到八旗亭前,面向大政殿内空荡荡的宝座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留都”人们向皇帝祝贺节日,称为“摇拜朝贺”。
    八旗亭的排列更是大有学问,在清代,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驻防守土,一般都是两黄居北,两白旗居东,两蓝旗居南,两红旗居西。沈阳故宫八旗亭的排列也是按上述方位排列的,只不过是为了整齐美观,把东测的两白与西则的两红分别向前移到了与翼王亭和南北两旗亭呈八字学形的一条进线上了。
    八旗如此排列,完全符合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按着五行学说,北方黑(蓝色和黑色都称为青色,白天的大海为蓝色,而夜间的大海则为黑色,故而蓝与黑色有某种互通关系)色属水,南方红色属火,西方白色属金,东方绿色属木,中央黄色属土。
    八旗如此排列,完全符合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按着五行学说,北方黑(蓝色和黑色都称为青色,白天的大海为蓝色,而夜间的大海则为黑色,故而蓝与黑色有某种互通关系)色属水,南方红色属火,西方白色属金,东方绿色属木,中央黄色属土。
    八旗方位的设计者,就是依照这种说法,把象征土的两黄旗放在北面去克北方所属的水;把象征水的两蓝旗放到南面去克南方所属的火;把象征金的两白旗放在东面去克东方所属的木;把象征火的两红旗放在西面去克西方所属的金。这种精心设置的安排寓意着八旗劲旅的西面八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然而“一殿十亭”的建筑特色,也存在它的消极诱导,这是设计者所未能料想到的,此正应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句名言。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十王并立”,所以在清代皇宫内院中的争权夺位的故事就更格外显得惊心动魄。自老汗王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皇宫里的“一王扳倒众王”的一幕幕闹剧便接连不断。

    八旗方位的设计者,就是依照这种说法,把象征土的两黄旗放在北面去克北方所属的水;把象征水的两蓝旗放到南面去克南方所属的火;把象征金的两白旗放在东面去克东方所属的木;把象征火的两红旗放在西面去克西方所属的金。这种精心设置的安排寓意着八旗劲旅的西面八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清朝皇帝的死因与风水有关

    清朝历史如果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算起,到清宣统为止,一共12个皇帝,共296年,如果从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算起到宣统一共是10个皇帝,共有268年的历史 。中国皇朝历史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始皇帝算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2132年,共有492个皇帝。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开始够二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四朝。而明朝和清朝皆定都在北京,明朝前后共有16位皇帝,进北京的共有14位皇帝。清朝共有12位皇帝,进北京的有10位皇帝。
    但是明清两朝居住在北京的二十四位皇帝中, 其大多数皇帝早夭,引起人们各种猜测,众说纷纭,那么,这些皇帝究竟死于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从风水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明清两朝皇帝大多数早夭。
    要论及风水问题必须要从紫禁城说起,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就进入了紫禁城中。中国历代的皇家都很讲究风水问题,清朝也不例外,对于紫禁城的风水问题也是用过了一番心思 。大家可以从各种资料中了解到紫禁城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是有讲究的,无不是按照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的理论建造的,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虽然统治阶级可以控制天下的所有英才,来为他建造自认为最高等级的风水作品,但是为了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以及过分的追求静态的对称平衡。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皇宫一定要在正南方向开门,这样一来整个皇宫的气场就会发生改变,按照《易经》中的“ 八爻八卦图 ”的规律,开正南门的建筑中《乾》卦所代表的人物的气场就会受到克制,因为乾卦所处的位置是离卦的先天卦所处的位置,如果开正南门的话,正东方的乾卦就会受到来自南方的火气所克制,因为乾卦代表君王和一家之主,所以皇宫开正南门是大为不吉利的建筑方式 。另外,在《易经》中乾卦还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及男人和阳刚之气,开正南门乾卦就受克制,克制的意思就是不利的含义,所以整个皇宫之内尽是失去男性器官的太监居住和大批的宫女居住,一片阴盛阳衰的局面 。仅凭着皇帝这么一个真男人,怎么能抵挡住成千上万的阴人(宫女、皇后、太监等)之气呢?具体学理见下图: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开正南门的建筑物的气场分布中,只有正北方(生气方)和东南方(天医方)及西南方(延年方)是最佳气场(这是以建筑物的中心点来计算的)。因为紫禁城是开正南门的建筑物,所以代表君主的《乾》卦受到来自南方的《离》卦的火气克制,对于居住其中的皇帝是非常不利的,就造成了清朝历代皇帝早夭的局面。那为什么皇帝身边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易经》中的八爻八卦图在过去流传不是很广泛,知道的人很少,更谈不上去应用了,假设皇帝身边的人不懂八爻八卦图就不可能知道开正南门会克死皇帝这个道理。
    二是假设皇帝身边有知道八爻八卦图的人,并且还会应用。但是因为毕竟知道的人比较少,大多数人还会是用传统的风水术来建议皇帝的,如果他讲出来会因为不符合众人的利益而遭到排挤的,所以它既便是懂也不敢讲出来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说皇帝身边根本就没有懂八爻八卦图的人,所以他们不知道开正南门能克死皇帝。”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古代的皇帝都是可怜的,自认为掌握了天下的智慧和人才,其不知也正是这些人才害死了他。可悲可叹!所以说,流传很广泛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大家都这样说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每当我游览紫禁城的时候,看到那些导游在为游人和外国的游客讲解紫禁城的风水如何如何好的时候,我不由得感到一阵悲哀,悲哀的是为什么真相不被人知道呢?无论紫禁城的风水做到了多么的符合《易经》中的多少个细节,但是为什么紫禁城的风水在最大的问题上面却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呢?这个错误所带来的后果是误国误民,克尽了皇族所有男人的雄风,最后偌大一个清朝政府要靠一个女人来执政(慈禧太后),最终是走向了灭亡。一个王朝的灭亡虽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是风水上的原因是我们不可不正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紫禁城的风水没有问题的话,每一个皇帝身体都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清朝历史上就不可能只有10个皇帝了,可能会有多个皇帝,那么朝代的年限也就不只是二百多年了,这样算下来清朝的历史就有可能延续到六百多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笑话呀?在一个风水学问的发源地,竟然存在着皇家风水错误的这么一个大问题,并且导致一个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假设清朝的皇帝都能有我国现代领导人的寿命,那么清朝的统治时期是不是就会达到六七百年的时间了,从清朝建国开始算起到我国目前时间2005年来统计,共有361年。如果清政府的风水没有问题的话,如果清政府不***的话,那么清政府最少有六七百年的天下,那样的话我国现在的国运就是清政府的延续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现在的国运必定要比清政府强很多,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高潮期和低谷期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解放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国现在的国运昌隆,就连领导人的寿命都很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好在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伟大的毛主席英明领导下,没有进入紫禁城,才免遭风水的迫害。所以,新中国的领导人都是很长寿的。然而,这样一个笑话的翻版在今天却还在民间上演着, 由于近二十年来的开放搞活,风水热又兴了起来,由港台地区和东南亚不断传入所谓的真传风水术,在民间正广泛的流行着,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骨子里去了。在民间有人故去了都要请阴阳先生或者风水先生给寻一块风水宝地,以安葬亡人。几乎每一个商人开业都要请一位风水先生给指点指点,或者每买一处房子都要请人给看一看,这些人的做法本无以后非,出发点是正确的,因为风水之说毕竟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过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的风水术是不是假的,能否给你带来好运。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普遍流传的风水术都是伪术,都是经过一些人有目的的修改过了的风水术。如果任由这些伪术随意流传的话,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运气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首先人民的身体素质下降了,男女比例失调了(因为坏风水会损男丁),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了,长此以往整个民族就会衰落下去。所以,在此我呼吁整个社会应该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风水问题,千万不要小视了风水这个社会问题。应该组织研究团体,从真正意义上去研究风水的实用性与学术性。摒弃那些传统风水学中的糟粕学说,正本清源,还风水学一个本来面目,使水学真正能为国为民发挥出作用来。

    道一
    道一
    论坛熟手
    论坛熟手


    VIP勋章 : 首席元老
    帖子数 : 61
    刀币 : 10732
    威望 : 0
    注册日期 : 12-07-22
    年龄 : 33

    族谱
    家族: 荆棘花
    经验值: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Left_bar_bleue100/1000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_bar_bleue  (100/1000)
    魅力值: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Left_bar_bleue160/1000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_bar_bleue  (160/1000)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Empty 回复: 清朝帝皇陵墓的风水传说

    帖子 由 道一 周日 七月 29, 2012 1:57 pm

    清永陵堪舆及传说

    按堪舆学说兴京永陵“左砂龙头山,似青龙环护,右砂烟囱山若白虎拱卫。陵前明堂平整开阔,苏子河,如玉带围腰,陵后山峦起伏,浑河溁环。四神俱备,山川瑞秀,形胜汇集其间,实为风水宝地”。清顺治朝钦天监刻漏科杜如予、五品挈壶正扬宏量掌天文地理大师详勘了永陵风水后向皇帝汇报说永陵风水为“天下第一福地”。
    陵墓内向乾山巽向;陵寝外向为亥山巳向。翼火蛇、巳火珠,座327°、向147°。丁亥土龙穴,望天星。地支亥龙即北方来生龙。入水口在巳,左水倒右水,阳局110°。来水是旺水。出水口坤向已225°。旺在乙辰、长生、寅子、武曲。去水破军。烟囱山、文笔为六秀之一。
    堪舆学说与阴阳王行学说自然属于封建迷信,然而清朝统治者却深信不疑,并做为皇权统治的精神支柱。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第二次东巡祭祀永陵封宝城内一珠古榆为“神树”。关于这棵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祖先的尸骨从长白山走下来,走到永陵的时候见天色已经很晚,准备住店了,可在当时的人都很迷信,看到背着一个骨灰匣进店就特别的犯忌讳,说什么也不让他住店,无奈他只能站在路边举目北望,突然发现在乔山的脚下生长了一棵粗大的榆树,而且在离地三尺处有一个树叉,他非常高兴,便把祖先的尸骨取下来夹到了树叉上,夜间天气骤然变化,***,电闪雷鸣。第二天雨过天晴,早上准备赶路的时候,来到树前却发现尸骨竟然长在树上取不下来了,他非常着急就使劲的掰,结果顺着树叉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从当地找来能人(风水先生),他来到树前一看,就告诉他“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后面的山是一条龙脉,对面一座照山叫烟囱山,还有一条苏子河环绕,你无意间将尸骨一放即压在了龙脉正中,你后人将有天下可做”。经过一番勘察,发现这条龙是西东走向,龙头在西,龙尾在东,蜿蜒起 伏,大小不等十二个龙脊(山头),风水先生预言他的后世有十二代的天下。后人又传说从努尔哈赤登基称汉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正好是十二皇帝,因山头大小不等,也就注定了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
    这棵神树是在同治年间倒掉的,史料记载,同治二年七月十三,一场暴风骤雨将神树刮倒,西南方向,树干将启运殿砸塌了,树梢搭到了启运殿的前房檐。伪满州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派恭亲王溥伟专程来永陵祭典,保留了照片即这株伏的“神树”及巨大的托架。


    清朝陵寝——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朝陵寝——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乾隆生辰八字之疑团

    在康雍乾三帝皇位的继承上,迷雾丛丛,其中之一便是乾隆的生辰八字对康熙胸中帝位传承方案的最终形成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其生辰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乾隆八字”深藏于宫中,清亡之后开始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首批向社会公开的珍贵档案之一便是“乾隆八字”。“乾隆八字”有一段批语云:
    “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难,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方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柱中四方成格”,指柱中全见“子午卯酉”,按命理说,称为“四位纯全格”,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有人说,乾隆是皇帝,哪个星相术士批他敢说不好?其实不然。上述“乾隆八字”是康熙六十一年形成的,这的上面有“今岁壬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照,四季祯祥,喜福安宁”这段话可以为证。这一年,乾隆虚岁十二,身份是雍亲王第四子、康熙百数十个皇孙之一,奉命批八字的星相术士只能据命理而论,哪里知道这小孩就是第三代皇帝呢?批语中“天福星”、“天喜星”云云都是星相家术语,言其壬寅岁流年大吉,四季祥顺。
    正是这年春年,乾隆以皇孙首次谒见康熙,乾隆的生辰八字亦当在这次由康熙携回。现存“乾隆八字”的批语即当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所批。据说有人曾在故宫档案“乾隆八字”批语上见过康熙的批语“此命富贵天然”一段,但《掌故丛编》“乾隆八字时”并未以按语或加注的形式说明康熙曾亲自批语,因此“乾隆八字”批语极可能是康熙命精于相术者所批。批语中说“此命富贵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云云,已囊括了古代所谓“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从命相看,这个皇孙的命已好得不能再好,又有“子息极多”这样的占语,宜乎康熙对其另眼看待。而“幼岁总见浮灾”难免令皇祖放心不下,因此有三月二十五日再幸圆明园之行。乾隆被养育宫中,当从此开始。乾隆入宫后,在皇祖身边度过了不到八个月的短暂时光,这中间康熙一再说乾隆“福祉深厚”、“福过于予”、“伊命贵重”云云,其根据只能是“乾隆八字”。
    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本欲将雍邸庶出阿哥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留在身边作长期考验,但天不容人,当年十一月大限将至,康熙仓促之间对胤禎(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允禵,或者包括三阿哥胤祉在内的其他阿哥作一权衡时,福命最好、才学优长、且文武兼资的皇孙弘历理所当然地加重了胤禎的分量。康熙综合考虑了这父子俩的条件后,才说了“皇四子雍亲王胤禎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这句惊天动地的遗嘱。
    及康熙驾崩,临终嘱托四皇雍正“必封”弘历为皇太子,雍正恪遵康熙遗嘱,于即位周年,即雍正元年八月亲御乾清宫,郑重地举行了密立皇储的仪式,他亲书立弘历为皇太子的密旨,封固于铁匣之中,敬藏“正大光明”匾额之上(按:按规定乾隆为雍正庶出之子,根本没有资格立为皇储)。
    从情理推断,雍正当“乾隆八字”呈康熙参阅时,早已算准“此命富贵天然”。雍邸蓄有星相术士,而雍正本人亦精于此道,具体事例俯仰皆是。
    康熙、雍正父子在乾隆“养育宫中”前后必然议论过他的命运,康熙正是出于对雍正的深切了解,所以才有乾隆“必封为太子”这样的预断,亦可作进一步推论,康熙正是基于乾隆“必封为太子”的信心,才在最后一刻决定皇位由雍正继承。
    然而,清帝虽笃信命运风水之类,而且以之作为政治之参考,却绝不对外大肆渲染,也绝不可能把此类事堂而皇之记入官书,而仅仅在极小的范围,以极机密的方式进行,外人则无法与闻,因为此事,关系到国家形象和皇帝颜面。“乾隆八字”深藏宫中,乾隆本人也深悉自己生辰八字预示一生的命运,并力图以人力战胜或回避命中的厄运,但他从不自诩命势健旺,对皇祖康熙在决定皇位传承时,参考了自己生辰八字一事,始终讳莫如深,到他认为应向后世子孙有所交代时,也仅仅是闪烁其词的说什么“伊命贵重”之类的话。
    总之,雍邸庶子乾隆被康熙默定为第三代皇帝,乾隆生辰八字极佳有很大关系。这是清宫最深的隐秘之一。
    “乾隆八字”从尘封的档案中被发现,并公诸天下,为揭开雍正继位这桩历史公案无疑将打开新的思路。


    慈禧太后陵: 比紫禁城还奢华陵墓的悲惨命运


    她,以兰贵人的身份走进后宫,越过三千佳丽的诱惑和竞争成为了贵妃而受宠于咸丰皇帝;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练,一路走上了“垂帘听政”的舞台,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她,以其残暴、奢糜、专横跋扈、玩弄权术而成为"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代言人,百年以来,被冠之为“阴险狠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面对这一切,他没有辩驳,也无法辩驳了。唯有她的陵园依然不肯低头,像是在抗议人们对她评价的不公,又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那些故事……
    比紫禁城还奢华的陵墓
    慈禧太后两度垂帘,把持清王朝朝政长达48年之久,她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利不惜工本的重修了她的陵园,通过此举我们不难想像慈禧墓中随葬的宝物也必然是多得惊人。慈禧陵随葬的宝藏究竟有多少,因为这在当时是宫闱秘事,讳莫如深,不用说寻常百姓,就是王公大臣也难以知晓。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中秘闻逐渐披露于世。根据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同他的侄子合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我们可以知晓个大概:
    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一层金丝镶珠宝的锦褥,上镶有大小珍珠12604颗,红光宝石85颗,白玉203块;锦褥上又盖一条丝褥,上铺圆珠2400颗;上又盖一条串珠薄褥,上有珠1300颗。此一层共有一尺厚。
    慈禧身穿金丝串珠彩绣袍褂,上有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头戴珍珠镶成的凤冠,上面镶嵌外国进贡的一颗重达四两的宝珠,大如鸡卵,价值白银1000万两;口含夜明珠,此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头部上首放置一个翡翠荷叶,翠绿碧透,叶面上的筋络是天然长成,非人工雕琢,是艺人根据天然翡翠的形状,因势制成,可谓巧夺天工;脚下安放两朵碧玉大莲花;尸身置于荷叶莲花之间。
    她盖的衾被上有珍珠堆制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镯是用钻石镶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连缀而成。身旁安放金、红宝石、玉、窄雕佛像二十七尊;脚下左右两边各放翡翠西瓜一个、甜瓜二个、白菜两棵,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二百多个。尸身左边放一枝玉制莲花,三节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的灰色泥污,节处生出绿荷叶,开出粉红色莲花;其旁还有一个黑玉石荸荠。尸身右边是一玉雕红珊蝴树,上绕青根绿叶红果的盘桃一枝,树顶处停落一只翠鸟,构思奇巧,匠心独运。此外,还有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等宝物共七百多件。
    这些宝物值多少钱,恐怕一时半会估算不出来。值得一提的是,《爱月轩笔记》和可信度更高的清宫档案的相关记载竟毫无相似之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应该说清宫档案自是毋庸怀疑,而《爱月轩笔记》讲得头头是道,活灵活现,亦不由得我们不相信,莫非两者都只是记录了慈禧随葬宝藏的一部分? 难道说墓葬随葬宝藏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更大的宝藏? 光绪二十四年的一件神秘事件,足以刺激我们好奇的神经,燃烧我们欲望的血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初五,皇宫内务府的官员来到了东陵,在东陵守护大臣的陪同下,打开慈禧陵地宫木门,从金井中取出了一件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入一个极为精致的锦匣内,谨慎的封固,贴上印花,由绿营的两名千总率领10名兵丁专程护送,秘密带回了皇宫。沿途各地方官皆派出得力官兵分路段保护。
    慈禧定东陵地宫
    内务府官员从地宫里取走的是什么宝物? 究竟是什么值得如此的兴师动众,要采取如此严密的保护措施? 原来,被取走的是一件珍珠手串。 这个手串有大珠18颗,不仅颗粒之大乃世所罕见,更难得的是颗颗大小一样,晶莹闪光。这件手串,工精料美,绝对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稀世珍宝,是慈禧太后最喜爱的珍宝之一。光绪十六年,慈禧命人将此手串放入了陵内金井之中。
    既然放入了金井,为什么又要取回? 金井在古代社会,那是神乎其神的圣地。墓主人在生前或入葬前往往会将一些珍宝放入井中,以求“息壤”,达到驱邪镇墓的作用。按说慈禧是极其的迷信,就不怕如此举动会无法驱邪吗? 再说了,慈禧手中珍宝何止千万,为什么单单需要这件手串呢?她如此急不可待地要取回这件珍珠手串,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这一切,至今仍然还是个谜。有人说慈禧除了随葬的大量珍宝外,手中还掌握着一批更大的宝藏,她将宝藏分成了18份,藏在了18个不同的地方,而这件手串的珍珠,就是打开那些宝藏的关键所在。或许这并不是简单的空穴来风,这件手串随后不知所踪,极有可能仍躲在哪个角落里,耐心地等着有缘人的出现。
    定东陵的奇辱大难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慈禧陵随葬了大半个国库的珍宝,原想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继续像生前那样过着花天酒地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但是价值整整6000多万两白银,怎能不让人眼红,怎能没有盗贼惦记着? 这不,生前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慈禧太后闭眼仅二十年,一伙盗匪就把黑手伸向了定东陵。
    这是1928年的夏天,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率部驻扎蓟县马伸桥,这里与清东陵只有一山之隔。因为孙殿英的队伍不属***正规军,非蒋介石“亲生”,因此孙部粮饷被长期拖欠克扣,以至官兵半年没有发饷,军心浮动,常有开小差的事情发生,若再不拨粮款,甚至有哗变的危险。即使不缺钱,只要有机会,孙殿英也不会放过东陵宝藏,何况手头正缺钱,形势极为严峻,孙殿英愁断了肠子,近在咫尺的大宝库定东陵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他的视野。
    清东陵陵区内那么多座墓,为什么孙殿英首先看中了是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呢?这就只能说都是那些珠宝惹的祸了。慈禧生前就以挥霍无度,敛财爱宝,贪图享受而著称,她重新修建的陵园奢华甚至超过了紫禁城,不难想像她的地下陵寝必然也是豪华万状;再加上是慈禧太后安葬时间很近,下葬情况民间还有线索,进入地宫比其他陵墓容易。
    一想到那些诱人的珍宝,孙殿英感到全身热血沸腾,他一刻也坐不下去了。立马命令手下师长谭温江,以“剿匪”名义扫清了清东陵附近的其他军事力量。随即,孙殿英以搜索敌人、检查武器为名,名正言顺开进陵区。紧接着,他四处张贴十几张告示,宣布为保护东陵安全,要在陵区举行军事演习,将陵区完全封闭了起来。
    费了很大的劲,他们终于找到了进入了地宫的入口。或许是宝藏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他们不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于是硝烟弥漫中,坚不可摧的定东陵在炸药的千钧神力下敞开在这群匪兵的面前,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的神秘陵寝大难临头了。
    慈安慈禧的定东陵前的下马碑,上书“官员至此下马”。
    所有殉葬宝物很快被一抢而空,匪兵发疯般的刀劈斧砍,打开了慈禧的棺木,满棺的珍宝陪伴着这位面色如生的中国近代第一女强人。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不过是一具任人蹂躏的僵尸罢了。她的尸骸被抛出棺外,扔在地宫的西北角,脸朝下趴在泥水中,一手反扭在身后。匪军很快便抢劫了棺中各种珍宝,甚至撬开慈嬉的嘴,挖走了嘴中硕大的夜明珠。
    孙殿英等人抢劫了棺内珍宝后扬长而去。当住在天津的末代皇帝溥仪听说东陵被盗,派遣清朝遗臣来重新安葬慈嬉时,只见慈嬉脸朝下伏在棺盖上,手反转搭在背上,长发散披,遍体长满寸长许的白毛,衣角处已被撕破。整个地宫内,除了残破的棺木和破烂衣衫外,空空如也。
    孙殿英盗掘皇家陵墓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事发后,溥仪等清皇室成员更是对孙殿英恨之入骨,纷纷要求国民政府严惩凶犯。惶恐中的孙殿英用盗来的珍宝四处打点,托人说情。孙殿英将从乾隆墓中盗得的乾隆颈项上的一串朝珠送给了戴笠;将乾隆墓中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将慈禧墓中的翡翠西瓜送给宋子文;将两串朝靴上的宝石送给孔祥熙。 
    通过四处活动,孙殿英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继续担任军长。待盗陵风波逐渐平息后,余下的珍宝或被变卖,或被毁坏,或被走私海外,至今下落不明。


    慈禧刨光绪生父坟地的隐情

    在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有一座俗称“七王坟”的园寝,这是清朝醇亲王奕譞的茔地。据说奕譞死后多年,园寝上的一棵古树竟被慈禧太后下令砍去。关于此事起因,要从奕譞亲选园寝谈起。
    醇亲王奕譞茔地前的秀丽景色
    奕譞选定这块风水宝地时,还不到30岁。此地泉壑幽美、层峦叠嶂,景色宜人。当时奕譞正在蔚秀园养病,有一日到西山响堂庙闲游,该庙距妙高峰不过十里之遥,是醇王旧仆、太监王照禄、王正光修建的。他们带着风水先生李唐和醇王一起到妙高峰勘察。李唐认为该处风水最佳,奕譞喜极,不复狐疑,一言决断。但不久就有人谓此处不可用,奕譞另请风水先生看视,最终拿定主意,在此地修筑了园寝。
    慈禧刨断光绪生父坟地古树的隐情
    在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有一座俗称“七王坟”的园寝,这是清朝醇亲王奕譞的茔地。据说奕譞死后多年,园寝上的一棵古树竟被慈禧太后下令砍去。关于此事起因,要从奕譞亲选园寝谈起。
    醇亲王奕譞茔地前的秀丽景色
    奕譞选定这块风水宝地时,还不到30岁。此地泉壑幽美、层峦叠嶂,景色宜人。当时奕譞正在蔚秀园养病,有一日到西山响堂庙闲游,该庙距妙高峰不过十里之遥,是醇王旧仆、太监王照禄、王正光修建的。他们带着风水先生李唐和醇王一起到妙高峰勘察。李唐认为该处风水最佳,奕譞喜极,不复狐疑,一言决断。但不久就有人谓此处不可用,奕譞另请风水先生看视,最终拿定主意,在此地修筑了园寝。
    为了帮助奕譞置买茔地,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还拨给了白银五万两。对此他不禁感激涕零,特别赋诗一首,刻碑立于园寝,作为纪念。其中有“何幸平生遭际盛,圣明钦赐买山钱(原注:买山建茔,蒙慈恩圣恩赐银五万两)”之句。
    醇王园寝坐西朝东,前方后圆,依山顺势,步步升高。台阶之上,建有碑亭、月牙河、石拱桥、享殿、宝顶。按清朝制度,王公府第、园寝应用绿、蓝色琉璃瓦,而醇王碑亭却覆以皇家专用的黄琉璃瓦。仅此一端,就显示出醇亲王身份的不同凡响。据记载,奕譞过世后,最初运输的碑石比目前竖立在碑亭内的石碑高大许多,因过于沉重,中途无法上山,不得已留在山下,雕刻碑文后就竖在醇亲王同母弟孚郡王奕譓园寝(现称九王坟)的碑亭内,而将孚郡王园寝一块较小的石碑运上了山。
    园寝内泉水淙淙,林木茂盛。除了苍松翠柏,在奕譞墓道前,还长着一棵古老的白果树(银杏树),树身八九人合抱,高十数丈,据说是金元时物。然而,就是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树,竟使奕譞死后难安。
    关于古树被伐一事,记载最详细的是王照的《方家园杂咏纪事》:内务府大臣英年,素讲堪舆(风水),曾为慈禧太后择定普陀峪万年吉地。他急着想升官,就找机会对太后献媚说:“醇王园寝有古白果树一株,高十余丈,树阴数亩,形如翠盖,罩在墓上,按地理有帝陵之象。而且白果的白字,加于王字之上,明明是个皇字,于皇家本支不利,应请旨速伐此树。”太后就说:“我就命你等伐之,不必告他。”“他”即指光绪帝。内务府诸臣虽领懿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奏闻皇帝。
    光绪帝不许,并且严厉下谕:“尔等谁敢伐此树,请先砍我头!”诸臣只好又去请示太后,太后态度如旧。相持月余。一日,光绪皇帝退朝,听太监说,太后已于黎明带内务府人往醇王园寝。光绪帝急忙命驾出城,奔至红山口,遥见亭亭如盖的白果树没了踪影,不禁号啕大哭。连哭二十余里,至园,太后已去,树身倒卧,数百人正围着砍树根。周围还挖了十余丈的深池,用千余袋石灰沃水灌其根,以防止复生芽蘖。光绪帝默然无语,步行环绕墓三周,顿足拭泪而归。
    关于此事,在当地村民中还有种种传言。有的说,在挖树根时,从底下钻出了大小蛇数百千条,蛇身大者有一尺多粗,长数丈。还有的说,庚子年间(1900)闹义和团,就是这些蛇精转世报仇。这些传言以讹传讹,显然是无稽之谈。那么,伐树一事究竟有没有呢?
    王照为了印证此事,曾亲自去当地考察,与村夫野老谈及白果树事,各道见闻,相对唏嘘。其中有一位姓王的驴夫,自述曾亲自抬着小轿送光绪帝上山。
    最可靠的证据,见于光绪帝的师傅、大学士翁同龢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初七日的日记,上面明确记着:
    园寝有银杏一株,金元时物,似前月廿三事,懿旨锯去。
    翁同龢落笔简单,略去了前因,只记了后果。如果不是有了王小航等人的记载,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为了帮助奕譞置买茔地,慈禧太后和同治帝还拨给了白银五万两。对此他不禁感激涕零,特别赋诗一首,刻碑立于园寝,作为纪念。其中有“何幸平生遭际盛,圣明钦赐买山钱(原注:买山建茔,蒙慈恩圣恩赐银五万两)”之句。
    慈禧太后为什么对一棵白果树心存耿耿?“风水”之说似乎有些牵强,醇王奕譞生前谨小慎微,对她不敢有丝毫冒犯,死后被追谥号曰“贤”,太后似乎没有必要对他园寝上的一棵古树下此狠手。所以,也有可能,这是她对亲政后锐意变法、越来越不听话的光绪帝日益不满,借此发出一个警告。此事不久,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1898)。光绪帝被太后软禁。而那个搬弄是非的内务府总管英年,也没遭好报。在庚子事变中因“庇护拳匪(义和团)”被斩首于西安。(文/刘小萌)


    道光慕陵:史上最 “虚伪”的帝王陵墓


    道光帝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他无可选择,无可奈何地处在了王朝衰落的拐点上。这时的清王朝问题成山,积重难返,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举措,举步维艰。总之,清王朝的命运已经铸成,非个人之力所能挽回。而来自西方列强的挑战,无疑令道光帝治国之途雪上加霜。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的皇帝,在对待自己的陵寝问题上又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呢?
    两建一废的玄机
    道光皇帝一生崇俭戒奢,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惟有一件事构成了对其节俭人生的绝妙讽刺,那就是关于修建死后居所——慕陵的惊人糜费。为何道光帝再次违背了祖训,废弃了已经完工的东陵界内的陵寝,选择在清西陵界内重新修建新的陵寝?
    有这样一个传说,工匠们在在陵寝的建设过程中,发现此处地下水位较浅,地宫出现渗水问题。众臣对此一筹莫展。此时保险的办法是重新选址,但负责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前功尽弃,前期大笔投资全部泡汤,而且涉及风水问题与皇家忌讳,道光帝肯定会怪罪下来,不仅逃脱不了干系,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他决定硬着头皮干到底。
    道光皇帝
    英和命令工匠在施工时,采取防水措施,力求蒙过皇帝的验收。陵寝竣工后,道光帝亲临现场验收,可道光帝对工程验收一点不懂,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他看到陵寝气势恢宏,自然也就很感满意了,重赏了主持修陵的各位大臣,并主持了孝穆皇后钮祜禄氏的棺椁迁葬一事。
    道光八年初夏,道光帝出京越塞行围打猎。一天夜里,忽然梦见已去世的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呼救,道光帝遂被噩梦惊醒。待他打了个激棱从床上蹦起,燃灯打坐了半日,静住心神刚刚入睡,忽又传来皇后的惊呼求救,透过朦胧的黑夜,隐隐能看见皇后在水中挣扎的背影。一连三次,道光帝连惊带吓被折腾得全无睡意。他索性穿衣下床,静下心对这个怪诞的梦反复琢磨。想到可能是自己在东陵的陵寝地宫浸水,已入葬的皇后被水浸淹,故有梦托来。第二天一早,道光帝传旨,派一群重臣火速赶赴遵化马兰峪,将自己的陵寝地宫打开。臣僚赶到后打开地宫,果见有水涌出,为避免皇上对此气恼伤心,急忙想办法将水舀出地宫,但地宫下和四壁墙角之水仍涌动不止,前来视察的臣僚大骇,不敢继续隐瞒,遂快马报告皇上,看如何打算。
    道光皇帝闻讯,很快前往马兰峪亲自视察,当他来到陵寝地宫时,发现靴底潮湿,墙角处有水涌出。道光见了大为惊奇和愤慨,他惊奇自己的梦果然灵验,看来皇后的灵魂确实尚在阴阳两界不死不灭,还与自己的灵魂有着勾通;愤慨的是地宫才关闭几个月,就有如此不祥之兆出现,那待自己寿终正寝后,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模样?那时的地宫不成了江河湖泊之势?自己躺在大海或江河湖泊里,尸骨何以幸存,灵魂怎能安详?若非皇后死后有灵,事先托梦于自己,待驾崩之后,儿孙面对这个浊水滔滔的地宫,成何体统?想到这里,道光怒火冲天,立即传谕留京王大臣会同刑部堂官,对选陵修陵大臣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等主要人员及地宫浸水原因“切实根究”。谕旨一下,那些在几个月前才得以加官进爵的臣工大员,还没从惊喜的美梦中醒过来,已被全部捕进刑部衙门,兴师问罪了。
    道光帝真的是因为对在东陵选址失去了信心,不得已才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在西陵的吗?恐怕这 仅仅是他的一个借口,没准心里正偷着乐呢,不然如此大事,相关人员居然没有一人被诛杀,这怎么可能呢?其实陵寝依山而建,地宫又深在地下,地宫里出现潮气、水珠甚至出现渗水并不奇怪。当年刚刚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经过维修改造,数十年没有出现渗水。宝华峪地宫完全可以以裕陵为例,修补地宫。退一步讲,即使重建地宫,或在东陵界内另卜陵址,也要比搬到数百里之遥的西陵重建要节省得多,同时还不违背昭穆相建的祖训。当时确有一些有见识的大臣,提出就地修理地宫,或在东陵另卜陵址的建议。如署热河都统松筠就建议在“孝陵之右、裕陵东北一带,可否令精于堪舆之人详加履堪。”道光帝不想采纳,批道:“朕自有主见,徐为之。”  
    慕陵的石牌坊
    自道光帝把陵寝从东陵搬走后,清东陵界内又先后建起了2座皇帝陵、2座皇后陵和2座妃园寝。既然东陵还有如此之多的风水宝地,道光帝为什么不在东陵择建?道光帝明明知道有“昭穆相建”的祖训,自己应该在东陵择吉,可他却非要搬到西陵重建不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恪守成宪”的“模范”皇帝有如此勇气去破坏祖训家法呢?道光皇帝在他的两首诗中泄露了天机,他在诗中说:“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慕萦。”“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他在诗的注释中说:“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简言之,就是龙泉峪紧靠昌陵,可以长倚父母膝下,达到他“子随父葬”的夙愿。
    这才是道光帝两废一建的真实原因。孝道固然重要,可如此尽孝,未免代价也太大了。在建陵一事上,道光帝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并不知悔。他认为这是天意,是合情合理的。有诗为证:“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说不要认为他的陵寝由东陵改建到西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是上帝赐给他的,这不能不令人怀疑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是否发自内心。
    外俭内奢的帝陵
    帝陵选址最终定在了西陵,道光帝终于如愿以偿。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龙泉峪陵寝在承修大臣工部尚书穆彰阿、户部左侍郎敬征、礼部左侍郎宝兴、工部右侍郎阿尔邦阿的亲视下破土动工了。动工之前,道光皇帝说:"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易耳。"并又一次亲自对龙泉峪万年吉地工程作了具体的规划,下谕旨日:"酌改宝城规制。方城、明楼、穿堂诸券、琉璃花门、石像生俱著撤去。大殿三间单檐。成做俑路不必接至大红门。至地宫宝顶、月台、丹陛并建石牌楼一座,俱照所议办理。宫门前著建一路三孔桥。"确实,建成后的慕陵与清其他帝陵建制多有不同,不仅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华表、二柱门、三座门、方城、明楼等建筑,而且缩减了一些建制,如隆恩殿由重檐五间改为仿效盛京福陵、昭陵的单檐三间歇山顶的回廊式,大殿及月台四周撤销了石栏杆,东西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前神道桥由三路三孔拱券桥改为单路三孔拱券桥。
    慕陵外景
    这个道光帝还真是维护他节俭的光辉形相。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试想前面宝华峪出了那样的漏子,哪个大臣还敢怠慢对之啊。因此,整个龙泉峪陵寝工程,虽说裁减了诸多建筑,但据查考,此陵共耗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比建筑宏伟、工艺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花了三十七万两,比穷侈极奢、豪费无度的耗银二百二十七万两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亦多花了十三万两。那么,慕陵如此糜费,到底与其他清帝陵相比,其奢华之处在哪呢?
    首先就是陵周围墙垣砌筑方式与众不同。一般陵寝的围墙,上身多为糙砖灰砌,外表涂抹红灰,缝隙饰刷红桨,而墙之下肩采取磨砖对缝,干摆灌桨。这种磨砖对缝、干摆灌桨的工程做法,不仅颇为费时费料,而且工艺十分复杂,造价极高,而慕陵围墙从底到顶都全部采用此一方法垒砌,且墙顶一改惯制以黄琉璃瓦覆盖。远望慕陵,以木材原本底色作基调的各组建筑,在灰黄相融的陵墙围护中,显示出一派清明肃穆、朴实凝重'的气质。
    其二,慕陵减裁三座门,只是改变以往工艺简单、砖瓦木石结构而已。慕陵采用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完全用巨石构成一处三间四柱三楼的牌坊替代三座门作用。牌坊上的瓦垅、吻兽、斗拱、椽飞、梁枋等亦不是木制,而均以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这项工艺要求精、雕刻难度大的工程,其花费远非木刻所能比拟的。
    其三,即是其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木架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产于南方闽、粤、江、浙、川、贵等处,历代帝王早对楠木建筑青睐有加,不仅因为楠木防蛀功能无比,而且时时发出清香,醉人肺腑。由于多年采伐,到了明清时楠木已是十分珍贵稀少,又兼运送极为艰险,故多数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丝楠木。例如雍正泰陵的隆恩殿,只有门窗、梁柱用金丝楠木,其他各处多以他木代替,就连殿内八根明柱因楠木不够粗壮而采用包镶的方法来加大粗度,其因皆是那时已无法采伐到像明十三陵大殿中那种粗实的楠木。正因如此,慕陵之前的清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以及各皇后陵寝没有一处三殿木料纯用金丝楠木的。而慕陵就连柱子、梁枋等全是独根楠木,这不能不令人惊异。
    还有一点应当提到的是慕陵隆恩殿雕刻之别致异常。慕陵隆恩殿为单檐歇山顶,外围以十数根木楹构成巡回走廊。特别是大殿内的天花板并非彩绘,全由楠木雕刻而成。遍考国内现存楠木建筑中以雕刻形式处理天花板的,除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外,惟有慕陵的隆恩殿一处。澹泊敬诚殿天花板为七百三十五块,每块图案为简约的五福捧寿浮雕。而慕陵隆恩殿的天花板约有九百余块,全都是用金丝楠木采取高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龙戏珠纹,凸出平面有六十厘米,举首仰望,只见济济龙头聚会,张口鼓腮似喷云吐雾一般,加之楠木自身散发的清香之气,真让人有身处龙口喷香之绝异胜境之感。隆恩殿的门窗隔扇、梁柱樽枋均雕有各式云龙或蟠龙,如群龙翻腾于大海之惊涛波澜中一样。据悉数查实,仅隆恩殿就有楠木雕龙七百一十四个。三殿共雕木龙两千余个,若以雕刻每条龙需上等精巧刻工雕半月来算,约需三万多个雕刻工时,耗白银三万两左右。据说雕成这样是因为当年宝华峪陵寝地宫浸水,道光皇帝没有采取补救措施,他认为地宫浸水系群龙钻穴,龙口喷水而致。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道光帝遂命工匠在三大殿内外雕刻数以干计的木龙,特别是对天花板、雀替等高处更是精心雕制,意取龙在高处争天上之水,而不会再往地宫吐水罢了。仅此四处迥异与其他清帝陵,就可见道光帝要求"节俭"建陵的新特色了。
    慕陵名称的由来
    一般说来,按清朝的陵寝制度,皇帝陵的陵名都是要在墓主人死后,又嗣皇帝确定。可是道光皇帝的慕陵却是道光皇帝自个起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道光皇帝拆废东陵宝华峪陵寝改建在西陵龙泉峪后,为避免再出现地宫浸水现象,不仅选了一块高爽之地,而且经常到陵地巡察。道光十五年,龙泉峪陵地行将竣工,道光帝再次来到西陵。在拜渴泰陵、昌陵后,他来到龙泉峪自己的“万年寝宫”,见此次陵地工程坚固稳齐,龙额欣悦。遂后,又将孝穆、孝慎两皇后摔宫奉移到龙泉峪大殿之内,以待陵寝全部竣工后奉安于地宫。其时,道光帝亲祭奠酒,不觉感慨万千,挥泪如雨,立于大殿月台上提笔凝视东北方向,一挥而就写下了“其慕与慕也”的谕旨。掷笔于案,道光帝唤过18岁的四皇子奕聍和皇六子奕沂,命他二人恭读。读罢,命人将朱谕珍藏在隆恩殿的东暖阁内。此事过后不到两年,道光帝撒手西归。遵诏即位的咸丰皇帝奕泞,重读道光帝的遗沼,特别是见到其中“其幕与慕也”一句,思想前番情景,遂猛然醒悟,原来皇父是在暗示将来要用 “慕”字命陵名。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初九日咸丰帝颁谕,正式命名龙泉峪陵寝为 “慕陵”。幸亏咸丰帝没有忘记两年前藏在陵寝大殿内的那道朱谕。又幸亏咸丰皇帝聪明颖慧,及时悟出了道光帝的良苦用心。假若咸丰帝忘记了那道朱谕,或者虽然没有忘掉,但未悟出皇父的用意,或者虽然悟出来了,但陵名已经确定了,并已公诸于世,那么道光帝默定陵名的妙计就成了泡影,九泉之下的道光帝也只得摇头叹气了。

    龙泉峪长城
    道光帝为什么会选 “慕”字来命陵名呢?后世有人揣度说,道光写此偷旨时大清帝国正处政局疲废急转直下之态势,无论是国内起义军纷起,还是西方列强虎视神州,都让返政无术的道光皇帝无能为力。也无论是遥想先祖努尔哈赤跃马驰骋,风靡字内,创建清王朝的赫赫功勋;还是康雍乾鼎盛之际,国力强富,民泰政和,都是他道光皇帝所无法比拟的。就是其父亲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间,亦能烙尽守成之主的责职,延缓爱新觉罗氏江山的衰败。而道光皇帝此时已执掌龙庭十五年,却使大清王朝干疮百孔,处于一种发发可危的境地。回想这一切,不能不使道光皇帝钦慕其祖辈的功德。

      目前的日期/时间是周一 十一月 25, 2024 2:40 pm